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的蒙古包裡,朱哲琴和當地藝人在一起
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呼麥歌手白音吉日格拉和巴亞爾牧仁
內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民間藝人 孟克那蘇
新浪娛樂訊 儘管朱哲琴出發前一直提醒自己,聽到蒙古族長調——這種最孤獨悲傷的音樂——的時候,不能哭,以免影響錄音工作,但是當62歲的牧民陶格陶唱起著名的長調《走馬》,她還是難以克制地流下了眼淚。
朱哲琴及其工作團隊自今年4月開始“世界聽見•民族音樂尋訪之旅”之後,已經完成了貴州、雲南兩站,6月1日奔赴內蒙古。和貴州、雲南的多民族形態不同,內蒙古屬於單一民族,音樂風格相對統一清晰,尤其是被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調,悠長悲涼的曲調、獨特的顫音,被稱為距離自然最近的音樂,即使聽不懂蒙語,也會被深深感染。
長調也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這次音樂旅行。2005年,朱哲琴的一位友人提出去內蒙古拍攝“長調歌王”哈紮布,朱哲琴從中幫忙聯繫,但是拍攝遲遲沒有成行。就在那一年,哈紮布因病去世了,許多長調也因此變成地下的秘密。這成為朱哲琴永遠的遺憾,也促使她儘快行動起來,尋訪和保護這些寶貴的民族音樂。
當汽車駛入草原,他們漸漸明白,為什麼蒙古人會唱出長調。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幾千、幾萬畝地裡只有一戶人家。上千年來,蒙古人就這樣生活在廣闊的沙漠和草原上,忍受寂寞的天賦留在了這個民族的基因裡。許多長調是歌唱遠嫁的女兒思念父母,因為一旦出嫁,她們就要去到很遠的地方,很久不能與父母相見。因此,有人說,長調不僅是一種演唱方法,更是他們的生活。
朱哲琴及其工作團隊到達了內蒙古東部的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簡稱東烏旗)。這裡被稱為“長調之鄉”,幾乎每個牧民都會唱長調,都能將深沉的情感滲入神奇的顫音。2006年,東烏旗舉辦了長調大合唱,全旗共有6000多牧戶,每戶出一個人,再經過簡單的篩選,共有5000人參加了大合唱,場面十分壯觀。
在一個蒙古包裡,朱哲琴邀請了幾十位長調歌者一起歌唱,其中有六十多歲的老人,他們的歌聲最滄桑深沉,也有中青年人,他們中氣十足,高音直入草原的天空。更奇妙的是,東烏旗一所蒙語小學也設置了長調課程,一週一次教授高年級學生唱長調,一個13歲的男孩巴圖額爾敦,唱出了蒙古人古老的靈魂。
除了長調,朱哲琴一行還錄到了呼麥和蒙古樂器朝爾、馬頭琴。呼麥是一種古老的歌唱方式,原意是“喉嚨”,是一個人借由緊縮喉部而唱出兩個高低不同的聲部。呼麥在內蒙古草原上失傳了一百多年,近幾年,一些外蒙古呼麥大師來到內蒙古教授呼麥技巧,因此內蒙古誕生了許多很有潛力的年輕呼麥歌手。有趣的是,朱哲琴團隊的幾位男性工作成員也為這種神秘的唱法吸引,開始學習呼麥。
提到蒙古,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成吉思汗,許多蒙古人家裡都有成吉思汗畫像,這是他們的祖先和圖騰。西元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後,人們遵遺囑,萬馬奔騰,將他的墓地踏為平地,從此,他的墓地就成了謎。關於成吉思汗墓地的說法很多,各國考古專家比較認同四個地點,其中一個是鄂爾多斯。由於這樣的歷史原因,祭祀音樂也是鄂爾多斯特色。在鄂爾多斯,朱哲琴一行見到了一位老人古日紮布,傳說他是成吉思汗守靈人達爾扈特家族的後人,也是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的主祭人。
內蒙古之行,朱哲琴及其團隊錄到了144首歌曲(樂曲),而且水準相當高。帶著這樣豐厚的音樂感受,他們邀請了兩位蒙古藝人一同回到北京,參加了與中國銀行的簽約儀式。中國銀行將資助“世界音樂•民族音樂尋訪之旅”,推動少數民族的文化保護與發展。
6月16日,朱哲琴一行將趕赴西藏、新疆,進行此次音樂旅行的最後兩程。
- Jun 16 Tue 2009 08:44
新浪音樂 朱哲琴探訪內蒙聽長調落淚 即將啟動西藏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