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5
It's starting to feel a bit like watching a car crash happen in front of you. You know you should look away and yet you can't. You're feelings of "glad it's not me" are tinged with a fear of "hope I'm not next". Here's a round-up of music industry layoffs so far this quarter...
Viacom let 850 go worldwide including about 300 at MTV
- The Real/MTV Rhapsody America partnership is cutting 25 jobs
and closing its NYC office.UPDATE: Real confirms the layoffs but denies that it is completely shutting down the NYC office. (ALD) - RealNetworks itself is laying off 130 people or 7% of its staff.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has let go of 17 and Variety has closed its DC bureau with more cuts expected.
- UK's Pinnacle falling into insolvency means that almost 100 lost their jobs. More fallout is expected as indie labels distributed by Pinnacle suffer from lack of payments.
- Last week music blog network Buzznet let go of at leat 10 of its 85 staffers.
- Earlier Pandora let go of 20 of its 140 employees or 14%
- imeem has cut 25% of staff and is actively looking for a buyer.
英國2008數位音樂調查分析報告
2008/12/2 作者: Terry
英國Olswang公司最近公佈了2008年他們的調查資料,我過去在博客也曾經引用過他們2007、2006年的調查報告。在今年的調查報告中,他們為了使資料更具說服力,對調查對象進一步細分,如科技先鋒類型的。
在音樂消費行為方面,通過傳統/DAB電臺和聽CD的行為依然是最主要的音樂消費形式,更令人驚訝的是付費下載數位音樂的比例比非法下載高出4%。而在細分人群方面,未成年人和科技先鋒類相比要活躍的多,他們中甚至有稱花三個月時間去將自己的所有CD轉成了數位格式。下圖是被調查者每週超過一次的音樂消費行為比例。
比較“落伍”的消費群則要保守得多,他們不喜歡下載,不喜歡用PC和可擕式終端收聽音樂。在這部分消費群中偶爾使用便攜終端收聽的比例僅22%,相對於未成年的81%相差甚遠。
在音樂內容獲取方面,有部分消費者表示他們購買專輯才買CD,如果是單曲就選擇在數位音樂商店購買。從這也可以理解為單曲消費的模式也是歌迷對唱片公司的專輯包裝的一種否定,他們不認可專輯是一個完整的作品。在使用非法的數位音樂服務方面,科技先鋒消費群的使用率明顯要高(17%),落伍的消費群就只有3%。這其中可能存在這樣一層因素,科技先鋒消費群他們對音樂服務的要求更高,譬如對音樂格式、內容量、服務個性化體驗、DRM限制等,而合法的音樂服務受音樂產業合作條件上的限制,往往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非法的音樂服務。下圖是消費者對盜版內容的使用情況。

在選擇服務時,價格因素還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消費者對廣告支援的免費模式還是比較支援的。數位內容的品質也是一重要因素,尤其對於科技先鋒來說。另外新內容上線時間和歷史內容量也是使用者選擇的。這點在國內也尤為明顯,音像店越來越罕見,而許多國外CD在國內即使有引進也有很長的時間差。
除此之外,調查也發現消費者對家庭數位娛樂控制管理中心的需求比較強烈,可以在電視機上線上看影視內容,可以在家庭音響聽線上音樂…..,不再受終端等種種因素的制約。
關於Last.fm的版稅分享計畫
2008/11/26 作者: Terry
Last.fm的音樂人平臺號稱與音樂人直接分享版稅,通過歌曲被點播的次數即可獲得收益,著實吸引了不少獨立音樂家的支持。國內的Yobo也在如法炮製,不知其效果如何。
最近有獨立音樂家披露了他們在Last.fm的版稅分享狀況。Last.fm支付版稅按線上點播和電臺播放兩種模式,該音樂家在第三季度的收益資料顯示,歌曲免費點播每次是0.5美分,付費電臺每次0.1美分,免費電臺每次0.057美分,付費點播費率不詳。
根據Last.fm版稅分享計畫中的條款約定:
免費電台服務的10%淨收入作為版稅,也就是說免費電臺服務的收益約每首歌曲為0.57美分。這兒的淨收入官方解釋為所有廣告贊助收益扣除廣告代理費用等,而播放次數則需要扣除通過用戶端和Widget播放的次數。付費電臺是淨收入包括廣告和訂閱費收入的10%,免費點播和付費點播都是30%的收入。照這麼估算的話,Last.fm每月的廣告和訂閱收益幾百萬美元應當還是有的。這兒有點疑問的是亞馬遜、iTunes的相應購買轉化是否被列於廣告收入?
另外,音樂家版稅分享計畫對Last.fm來說減小了版權成本,因為如果通過SoundExchange或者PPL機構徵收的話,是以固定費率計算的,而且沒投放廣告的點播也會被計入在內。對於音樂家來說,當然也沒有壞處,結算環節縮短也更透明了,直接收益也未必會低,因為那些機構同樣會要扣除一定比例的機構運營費用。不過這位獨立音樂家也提到另一個現象,通過部分數位音樂發行公司授權的實際版稅結果有可能會高些。因為數位音樂發行公司跟Last.fm的版稅比例是議價的,要比個人高。
Pandora將重點放在終端支援上
2008/11/23 作者: Terry
Pandora的CTO近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由於僅20%的用戶在工作場所收聽電臺,然而Pandora絕大多數流量是發生在工作時間,這相當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的電臺受播放終端的限制。為了改變這個狀況,Pandora已經在9-10種終端植入他們的播放機,包括家庭音樂終端,也已經支援了40種手機和iPhone,有與60家合作夥伴在開發PC以外的終端支援。在手機方面用戶有越來越多的需求,無奈在用戶端的手機適配方面始終還是個難題。
eMusic音樂銷量突破2.5億
獨立音樂商店eMusic在上週四宣稱自2003年以來其mp3下載量已經突破2.5億,其內容量已經超過450萬首。當然,與iTunes的50億銷量來說還是很獨立很小眾。
微軟Zune再出新招
或許是因為Nokia的Come With Music項目的壓力,微軟的Zune最近除了降價外,又引入了一種新的訂閱服務。消費者支付14.99月訂閱費除了在服務時間內可盡情享用它的音樂庫外,還可以選擇任意10首歌曲永久收藏。如此看來,iTunes音樂商店在09年真的要四面楚歌了。
兩份有關音樂的調查資料
2008/11/16 作者: Terry
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的調查顯示:購買、借和收到CD禮物是青少年獲得音樂最主要的音樂來源,線上音樂商店是他們的第二來源占51%。自2006年來,通過線上音樂商店購買音樂的消費者已經增長了10%,而青少年也正通過各種線上音樂服務收聽音樂,如Youtube(47%)。
英國媒體公司Bauer Media的音樂消費者習慣研究專案顯示:75%消費者認為自己熱愛音樂;音樂比其它任何的愛好來得更為流行,有46%的消費者認為音樂是他們的收藏愛好之一;44%的消費者稱他們今年消費的音樂比去年多;對音樂並不太熱情的消費者與音樂的熱情愛好者之間在音樂類型的消費之間差距很小,前者是26中選15,後者則是26選18。
傳統唱片與數位音樂捆綁銷售
2008/11/16 作者: Terry
自2007年來,LP唱片銷量的快速增長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可以理解為消費者獲取音樂的成本越來越低,獲取途徑越來越多的時候,部分消費者對“收藏”的定義也有所改變了。他們傾向更有別於低品質Mp3的介質、更鮮見的作品作為音樂藏品。這或許也是獨立音樂在黑膠唱片市場表現不俗的原因之一。
在國內基本沒有LP的發行,在絕大多數消費者看來正版CD已是音樂藏品。前些日子一家國內發行公司的朋友提到,目前正版CD的銷量較多體現在古典音樂和一些優秀的獨立音樂。這與海外的趨勢有著近似之處。
Insound
這家以獨立音樂社區起家的線上音樂商店,他們採用了黑膠唱片捆綁數位音樂的銷售方式(訂購黑膠的使用者可免費下載數位音樂),目前已經提供了近500張LP的線上銷售。據Insound的創始人稱,在過去的一年半左右時間裡,他們的LP銷售增長率已經達到近100%。他們也已開始嘗試樂隊限量版T恤與專輯的捆綁銷售。捆綁後的價格當然也是關鍵因素,在Insound裡The Walkmen的新專輯“You & Me” (LP+MP3)的價格是14.99美元,在Amazon該專輯的CD是12.49美元,Mp3是8.99美元,很超值!
Mp3和CD的播放終端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兩者並非是完全衝突的,買CD的消費者在旅行、坐車途中也同樣會需要聽Mp3。 之前曾跟國內獨立廠牌的朋友聊起,與其讓購買正版CD的消費者再去自己轉制Mp3或者網上下載盜版,倒不如直接提供給正版CD消費者高品質Mp3免費下載的許可權。朋友也認同這個觀點,只是在國內並無類似的服務提供者,獨立廠牌要自主去做這事也並不太容易。

2008/12/5
[轉]年輕時讀過新馬大師 Marcuse的One-dimensional man, 台灣的「新科技新貴」可是同質性很高的一群...]
一個不想失業的科技新貴!
首先聲明這是個虛擬的故事,當中的人、事、物,如有與現實生活雷同,純屬巧合。
B先生是家所謂「高科技」產業的資深主任級的研發人員。從他投入職場,也換了好幾個工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