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erry 2008/10/13

上周在歐洲的線上音樂服務Spotify進入內測階段,但僅限於向歐洲部分國家開放。最值得關注的是它同時宣佈已經得到了“四大”和獨立音樂分發公司Merlin、The Orchard的支持。尚未正式開張就得到主流唱片公司的支援,算是不多見的。

很遺憾,區域的限制沒法看到Spotify具體的服務。根據其官方的介紹,其主體的模式也是音樂發現(搜尋)廣告支援的免費線上播放。不過它除了免費模式,還有沒有嵌入廣告的包日和包月模式,包日不需要付費,包月每月要9.99歐元,主要增加邀請和分享音樂給好友的功能。我對這種付費的包月模式並不樂觀,類似Last.fm的VIP服務訂閱使用者數也不甚理想。

關於Spotify的服務,目前瞭解的也就這麼多。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官方提供的用戶端截圖。

spotify_desktop_client


說到音樂發現和廣告支援的免費線上播放的模式,在近兩年得到主流唱片公司支援的可謂不少,像Last.fm、imeem、新浪樂庫以及開放不久的Myspace Music均屬於此列。然而一直以來大家都看到,廣告支援的線上免費播放模式的問題是廣告收益難以抵消音樂版權和頻寬成本。至少說來目前唱片公司並沒有從這些服務中得到可觀的收益回報,那為何唱片公司仍會如此看重它們?

我想應該不外乎2點主要原因,一是唱片公司意識到這樣的服務平臺正在承擔新音樂媒體的職責,即便沒能給CD產生高的購買轉化率,也會起到驅動其它數位音樂消費的關鍵作用。二是唱片公司相信未來廣告商為音樂埋單會成為重要的一種數位音樂消費模式。


不過在最近美國一家機構針對互聯網數位音樂服務的品牌做了一份調查分析,資料顯示品牌認知度排在前列的分別是iTunesAmazonNapsterRhapsodyMyspace、Wal-Mart和Yahoo等,而像Last.fm這樣的新音樂發現服務認知度還很低。換句話說廣告支援的免費線上播放的模式不僅是商業模式方面還需要時間去檢驗,而且在用戶的接受方面也仍需要相當的時間。





作者: Terry

1.為什麼四大唱片公司不自己做音樂網站,音樂下載,音樂分享。而要自己經歷數位音樂的痛苦期。

作者Terry的觀點:

四大唱片公司其實並非沒有建立過自己的音樂網站,Universal和SonyBMG在海外都有建立過自己的音樂商店,運營都不理想,中國境內有些廠牌也有嘗試過,四大沒有介入,這可能跟四大在中文內容上並沒有足夠的市場優勢。至於在海外運營的失敗,除了四大對於新媒體領域他們缺乏足夠的理解和認識、行業的資源積累等等以外,另有相當原因在歐美國家有相當部分歌迷對主流唱片公司近幾年的運營和互聯網市場上的版權保護措施(比如DRM使用、起訴個人侵權..)產生較大的抵觸,甚至有極端的仇視唱片公司。這可能也是部分成名後的樂隊紛紛離開主流唱片公司,獨立發展的一部分原因。

從去年以來,四大頻頻更換新媒體部門高層,吸納了不少原互聯網公司的管理層。他們顯然會在新媒體上尋找變革的途徑,但是我認為他們自己大規模去嘗試應該不會,結果會得不償失的。所以類似Myspace的案例那樣,四大以內容資源入股的形式會越來越多。

2、四大唱片提供www.myspace.com資源,依靠廣告分成模式盈利。國外蘋果itunes以後怎麼發展,中國幾大正版音樂網站怎麼辦。

作者Terry觀點:

Myspace提供的是免費線上收聽,結合Amazon的數位音樂商店,雖然是廣告分成模式,但並沒提供免費下載。Myspace雖然擴充了主流的音樂內容,但歌曲免費的線上收聽能對iTunes直接影響還是很小的,Amazon的數位音樂商店會因此可能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佔比)。

iTunes音樂商店一年是賣了幾十億的歌曲,但根據分析師分析蘋果的利潤也僅10美分每首左右,相比iPod的收益來說只是毛毛雨。而且自從iPhone推出後,iTunes商店的重心有逐步轉移向影視節目和應用程式方面轉。也就難怪蘋果在面對版權費用上調威脅時敢說寧可關閉音樂商店也不接受調價。至於中國嘛,正版音樂網站的日子壓根就沒好過過,四大如果肯更積極的接納新模式,只會是好事。

第三個問題是基於最近的一則錯誤新聞,“據國外媒體報導,儘管MySpace剛剛推出音樂下載服務,但下載量在短短數日內就已突破10億首。”

說到這,這兩天iReport假新聞的事件引發了博客領域不少關於公民記者的討論。可是職業記者即便不杜撰,錯誤的新聞造成的後果也會是一樣。要說審核,中國國內專業新聞的報導更應該加強審核吧。

Myspace的這則錯誤新聞源于TechCrunch的文章“MySpace Music Streamed Its Billionth Song “A Few Days” After Launch”,寫的是線上收聽的量,到了中國的新聞網站,卻清一色成了下載量。根據DoNewsiResearch的兩篇報導均寫著來源中國號稱第一大新聞網站的“新浪”。


2008-10-09_024328


看著這一片的Google搜索結果,蘋果的股票是不也該跌一下,新聞集團的是不也該漲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總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