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6/17 Bruce Houghton
In June 2008, EMI is a sad ship without captains, but there is still hope on the horizon.
Conversations that I've had with EMI staffers and several news reports provide a look inside a beleaguered EMI. Employee morale is extremely low as they wait...and wait for the axe to fall on 1500-2000 of their 5000 or so heads. Artists and managers share similar fears and frustrations over what has been a painfully slow reorganization process. "I just want to know if I have a job" and "We just want to know who will be left to talk to" are two refrains heard often from staff and artist reps respectively.
Sadly, the numbers may also be worse than feared. An analysis by McKinsey and KPMG found that EMI had lost $1.5 billion selling new music in the last five years alone. Only Beatles, Rolling Stones and other old catalog are keeping the company now laden with debt afloat.
"UNLOCKED YEARS OF INTERNAL BATTLES"
Some gave new owner Guy Hands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but now his sometimes abrasive style and the lack of an obvious plan forward are causing many artists and managers to look for any way out. Hands for his part is giving no ground eyeing EMI's staff and artists with disdain. "It was like we had unlocked years of internal battles with a psychotherapy session,” he said. “It was extraordinary.”
For now Hands is left alone at the top. One by one, he's removed heads of labels and other key execs. These may be needed moves, but he's left demoralized crews without captains. His executive restaffing has also been slow and in many cases he has no intention of ever filling the posts.
HOPEFUL SIGNS
One bright spot has been a slew of digital appointments grabbing fresh perspectives from the executive suites of Google and other tech companies. But digital is just the delivery pipe whose value rises and falls with the product being fed through it.
Coldplay is certainly delivering impressive early numbers topping most charts worldwide. The Beatles are inching closer to unleashing the digital floodgates. Today's reports indicate that the Rolling Stones may not be leaving after all, and if they do that their lucrative catalog may remain.
PUMPS WITHOUT GAS
What seems to be missing most at today's EMI is an awareness that the signed artists with product in the pipeline need support and that new artists need to be signed and nurtured. This is how profitable catalog is created. One of Guy Hand's early successes was revitalizing gas stations on the autobahn. From that experience he should have learned that all the clean toilets in the world mean nothing if their isn't gas in the pumps.
ALL FR: 自說自劃 Terry
杭州老家的本土音樂人們(郝菲兒、聚陣堂、深藍光圈、大牛、朱七、峰子、盧山、許鈞、佘曼妮、金濤等20多位)演繹的一首賑災歌曲“這雙手”,詞曲創作人深藍光圈主唱力軒。
2011年亞洲將主導全球音樂市場
2008/6/14
最早支援Last.fm的“四大”之一華納音樂集團在上周突然宣佈退出Last.fm的免費點播服務,原因是因為版權補償率的問題。由此看來,目前Last.fm的收益可能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雖然音樂商業正處於尷尬的境地,但音樂的巨大消費需求仍是不可忽視。即便是微軟除了發展其Zune音樂終端和音樂商店外(據NPD統計,第一季度Zune在美國市場佔有率達4%,iPod佔據71%的統治地位),還開始增強其Windows Mobile作業系統的音樂功能。
在6月初的香港Music Matters亞太音樂論壇,報導至2011年,亞太區將佔據全球音樂市場的33%和40%的全球數位音樂收入。先進的手機網路/手機終端和快速擴張的寬頻滲透將是該區域成長的關鍵。普華永道還在論壇中透露全球音樂市場將持續滑坡直到2011年,而亞洲音樂市場將占全球音樂市場的60%,美國市場的3倍,其中日本、中國和韓國將佔據此區域市場的95%。另外稱目前在亞洲韓國處於互聯網音樂領先地位,到2010年,日本將扭轉這個局面,而同時互聯網音樂也將隨著頻寬、產權的改善和無線互聯網的整合而改變目前的境地。
備受唱片公司擁戴的Lala
2008/6/6
從CD交換社區起家的Lala.com經歷一年多時間,已經搖身一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數位音樂社區。大概是CD交換受物流成本的影響難以體現商業價值的原因吧,Lala在獲得首輪900萬美元的投資後就開始轉型提供免費的線上播放和付費下載服務。華納唱片更是把它列為戰略級合作夥伴。
今年Lala又在原有零售模式上增加了新的“音樂租賃”模式。下載服務每首歌曲0.79美元以上,而租賃服務每首為0.1美元。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租賃模式與mp3tunes.com的音樂存儲、管理和同步服務同出一轍,用戶購買了這首歌曲後不可以下載,僅能線上收聽,相當於使用者為自訂的音樂播放清單付費。傳聞這項服務也得到華納的大力支持,並與去年年底悄然給它投資2000萬美元。
從唱片公司力推這項服務來看,我推測主要基於兩方面考慮。一是Lala在獲得版權授權後,用戶每次免費線上播放均須向唱片公司支付1美分。如果部分使用者把最喜歡的歌曲(收聽次數較多的)付費收藏,可以減輕Lala在版權支出上的壓力,當然也就能保障唱片公司不斷有錢收了。二是隨著iPhone等支持互聯網接入的音樂手機普及以及用手機訪問互聯網和收聽音樂的行為比率提升,消費者將可能基於成本和便捷性的考慮,可能會有更多用戶選擇線上收聽而不是下載。
唱片公司這個算盤似乎打得挺精,只是在互聯網上用戶的選擇性太多了,無論是個性化的音樂清單,還是完全自訂的播放清單,幾乎都是免費線上收聽。在不可能有獨佔性內容的前提下,使用者出於何種目的要選擇付費呢?
真正的新音樂發現系統-The Filter
2008/6/5
We7的幕後投資人Peter Gabriel也是另一個數字娛樂社區The Filter的投資人。The Filter在未上線之前曾一度傳聞其個性化的娛樂推薦引擎技術業界領先。該網站近日正式公開運營,主要提供音樂、影視和視頻節目的相關資訊和內容推薦服務。
The Filter推薦引擎依據的是使用者的購買、使用以及流覽的行為資料,當然也少不了人工的一些選擇,例如註冊的時候對音樂類型和電影類型的偏好選擇之類,對推薦的內容熟悉程度以及時間範圍控制。尤其是時間範圍和內容熟悉程度方面,會比較有助於推薦的優化和用戶體驗的提升。目前其音樂部分主要的商業模式是數位音樂零售服務,電影和視頻短片還僅僅是提供來自站外的預告片,電視尚未提供,估計其商業模式仍會是數位零售方式。目前其內容庫號稱擁有500萬歌曲和33萬部電影資訊,我估計應該部分並沒包括實際的內容,僅是資訊吧。
The Filter的推薦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力求幫助用戶挖掘符合他們品味的娛樂“新”內容,這在上面提到的功能上已經有所體現。另外它的播放機外掛程式安裝後也會先掃描你機器裡的內容,已經擁有的內容將不會出現在推薦的結果中,真正是娛樂新內容的發現模式。此外平臺也對接了Last.fm和Flixster(國外著名的電影推薦社區)的API資料,使資料收集來得更全面。
它頁面底部的Flash播放機設計個人也比較喜歡,除了資訊比較全面外,它也能不受頁面切換的干擾。我還喜歡雖然它也有好友的SNS功能,卻不用非得整個Profile,搞得跟交友網站似的。傳聞Last.fm將推出新版本,將會大幅強化的SNS功能,希望它不會變味。
看來Peter Gabriel這位元音樂界的老前輩被稱為數位音樂先鋒還是名副其實的,We7和The Filter兩個項目還都是挺值得關注的。
MT9音樂格式
2008/6/4
韓國電子通信研究所和Audizen公司研發了一套MT9音樂格式的”Music2.0″解決方案,這套解決方案包括音訊的編碼系統、內容管理、廣播系統以及用戶端播放機。
官方號稱MT9格式要取代Mp3格式成為新的數位音樂格式標準,也有媒體認為它更可能成為卡拉OK音樂的使用標準。因為MT9格式能把歌曲按人聲、和聲、鋼琴、吉他、貝斯和鼓6個獨立的通道來處理,隨意可以調整任意一個通道的音量甚至關閉。
對於這項創新的技術,我並不覺得它能取代mp3標準,對於普通的聽眾來說哪有這麼複雜的配器分離需求,即使是卡拉OK,主要也就實現人聲和配樂分離就夠了。Ogg這樣open的高品質音樂格式,對聽眾更有實際意義些。倒覺得MT9能獨立分離配器的方式,應該會更有助於音樂特徵的分析,或可應用在音樂推薦系統的內容分析上啥的。不過由於這些資料只是來自於媒體公開的資訊,具體它是否具有其它的特徵尚有待進一步獲得資料。
IFPI眼中的合法數位音樂服務
2008/5/29
前些日子IFPI出版了一份合法數位音樂服務的使用指南,其目的是為了教育和引導年輕音樂消費群去選擇合法的數位音樂服務。這份指南中也明確列舉了一些音樂服務,顯然這些音樂服務是IFPI比較鐘意的,才會通過這種方式在説明他們宣傳。
在發現新音樂方面,指出了Last.fm和imeem這兩項服務,兩家服務都是獲得四大授權的熱門音樂服務,其中imeem最近的發展狀況來看似乎有望成為線上音樂領域的YouTube,Hitwise資料顯示它在4月已位於美國最熱門的10大多媒體網站之五。
在P2P音樂服務方面,提到了LimeWire,這應該跟LimeWire在去年下半年推出的正版數位音樂商店有關(授權主要來自IRIS和Nettwerk),同樣被列入美國4月最熱門的10大多媒體網站中的SpiralFrog反倒沒被吹捧。
後來我又去查了IFPI最新認可的中國合法數位音樂服務清單,還真的有點令我驚訝,居然有那麼多…。9SKY,A8,Aigo,Top100和QQ一直是IFPI年報上顯示的合法音樂服務。新增加的有新浪,空中網,12530,深圳樂酷,Tom,這部分大多是跟無線音樂服務有關。另一部分跟遊戲有關的久遊,完美時空和蝸牛。新增的線上音樂服務還有樂樂星球,酷樂(Kuro)和酷我。電信的imusic,聯通的10155還都沒被列入。這中間有沒有水份咱就不提了,肯定好歹也簽了些授權協議才能得到IFPI的認可。不過下次IFPI要提中國的盜版問題應該先多提提印度,這麼大的國家只有一個SoundBuzz被認可的合法音樂服務。
兩項手機音樂有關的資料調查
2008/5/25
IBM在美國、德國、中國、印度和日本對近700位消費者手機互聯網使用偏好的調查,調查顯示有19%的調查使用者非常感興趣購買音樂。
Rubicon對460位美國iPhone用戶進行了iPhone使用習慣的調查。調查顯示每日都使用iPhone聽音樂的占60%,只有近6%左右從來不使用此功能。
看了這兩份資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移動運營商、手機製造商和唱片公司均對無線音樂服務如此熱衷。
新音樂戰略-數位音樂20件不可不知的事
2008/5/22
經安德魯•杜伯(Andrew Dubber)教授的正式授權,Music2.0團隊將其著作《新音樂戰略》編譯成中文版本提供給國內廣大數位音樂領域從業的朋友。
作者列舉出簡單的20條法則,實際卻道出了新音樂時代下的使用者體驗、新媒體行銷和社會化網路經營等策略。儘管這本書沒有直接教你怎麼在音樂商業中獲得利益,但它卻能讓你對正在面臨的數位音樂變革有個全方位的認識。
由於目前music20.org部分程式還在調試,尚未能正常提供下載,故暫時發佈於這兒。
下載地址:新音樂戰略
線上音樂的音訊編碼
2007/10/1
Hhalloyy推薦的Free music zillac小軟體很好玩,它能免費下載社會化音樂服務中的線上音樂。已經支持的有Last.fm,imeem,Pandora,Myspace,Mog和iJigg中的音樂下載。
Last.fm採用的是MPEG2.0,聯合身歷聲,128kbps CBR,22k取樣速率的mp3;
mog採用的是MPEG1.0,聯合身歷聲,192kbps CBR,44K取樣速率的mp3;
iJigg採用的是MPEG1.0,聯合身歷聲,160kbps VBR,44K取樣速率的mp3;
imeem的則比較獨特,是flv格式,採用的是MPEG2.0,身歷聲,64kbps和22k取樣速率。
有在做線上音樂服務的朋友,不妨參照上述的幾種編碼方式,去試一試區分一下它們的音質、存儲空間、線上播放穩定性上的差異。合適的編碼方式不僅意味著好的使用者體驗,也是節省成本的體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