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4/7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1990年代,誠品音樂館館長吳武璋還是著名唱片行「宇宙城」店長時,有個外號叫「五張」—因為請他推薦一、兩張CD,最後總抱走五張。現在的武璋仍叫「五張」,但故事不大一樣:唱片業者笑說,想多進一些貨,武璋擔心庫存,常說「只能進五張,因為我叫五張」。
MP3坐大,音樂載體市場重整,連鎖唱片行「玫瑰大眾」,三年來從55家減為24家,三月還因要求員工兼賣保養品遭投訴;知名二手CD店「小蔡的店」,也在五年內從14家關到剩4家。市場一片衰退聲中,只有博客來網站一枝獨秀,業績從2000年成長至今,全年營業額占全台唱片銷售一成。
「我們靠的是兼顧各領域樂迷的口味,挑片精準。」博客來商品部經理林世民自豪表示,博客來除了做特價促銷,單價其實比唱片行高,但多數唱片行、網站都只有某些領域強,博客來則樣樣精通,「任何顧客在我們網站都能找到想要的,久了自然成為忠實客戶。」
台北老牌的佳佳唱片行則篤信專業店員的力量。佳佳不諱言唱片市場確實下跌,但老客戶仍像候鳥般定期返航,習慣找熟悉的店員詢問唱片近況。一位西裝筆挺的中年人拿著江蕙CD,和店員閒聊:年輕人才聽MP3,那個音質不好啦!
更多業者開始謀求與網路同生。英國最大的連鎖唱片行HMV,認為網路下載既然是樂迷需求之一,乾脆在店內設立上網區、飲料吧,讓樂迷在店內舒服下載音樂,結果單季銷售額成長14.1%。
也有國外唱片業者、音樂下載網站,顛覆「向樂迷收錢」的傳統思考,把收費對象轉向合作業者及網路廣告。今年年初,環球唱片就和諾基亞合作音樂手機,持有人可以免費從手機下載音樂,環球獲利則來自諾基亞。
「網路不是唱片的敵人,而是把市場做大,」國內線上音樂平台KKBox指出,目前所有國內唱片業都已和KKBox簽約,甚至沒出片的單曲都可在KKBox聽到。眼見KKBox光是去年會員就成長十一萬人,唱片業已發現,開放線上聽音樂也是宣傳藝人的好管道。
吳武璋說,從黑膠、錄音帶、CD到數位,音樂載體的年限雖然愈來愈快,但他不擔心未來,因為只要音樂在,各種可能就在。
多聲道時代》web2.0思考 音樂品味翻轉
2008/4/7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多聲道時代,不同音樂載體各有功能。MP3、網路最無法取代的優點之一,就是讓樂友的音樂視野,從web1.0式的唱片商由上往下決定,變成web2.0式以社群為基礎的互動分享。
「踏入音樂界,我才知道自己以前的音樂品味被宰制得多厲害。」大學開始在唱片業打工、現轉攻線上音樂公司的小E,像所有樂迷一樣,過去聽的都是經過國內代理商選片後的作品。而這些藝人、音樂家還得通過商業機制的重重關卡,才能發片。
網路打開小E的音樂視野。大三那年,線上音樂交換機制Napster出現,小E瞬間發現全球有那麼多她從沒機會聽到的音樂類型,那麼多品味相近卻無緣相識的樂友。她和上億樂迷的音樂世界,陡然升級。
Napster後來雖因侵權問題關閉,但它開啟的音樂2.0式的思考,帶動無數如iTunes、eMusic、MySpace等線上音樂網站及音樂社群網站興起,讓「聽什麼、怎麼聽」的音樂決定權下放。
網路更從上游改變音樂生態。MySpace由於開放樂友創作空間,後來乾脆開起唱片公司,專出在自己網站上廣受歡迎的歌手唱片。近月來台的「部落格女孩」蔻比‧凱蕾,就是在MySpace被6000個創作歌手部落格串聯推薦後,又被13萬名網友加入好友,最後被環球搶去發片。
國內也有不少音樂網站專供創作者發表。前年成立的Street Voice網站,讓許多「網路樂團」在網友支持下,最後得以踏上真實舞台。今年三月,回聲樂團﹙Echo﹚主唱柏蒼更創辦INDIEVOX網站,讓所有獨立音樂人都可在此發表並販售作品,不必苦等唱片商青睞。
然而網路的便利是把雙面刃。不少樂迷表示,靠網路聽音樂因為太容易,「變得比較不珍惜音樂」。樂評陳德政更指出,以前買CD,一開始若不喜歡,可能會因多聽幾次聽出優點;「現在新曲接收量太大,有些音樂一聽不喜歡就刪掉,或許讓它失去翻身機會。」
■新聞辭典
˙Podcast:有如個人網路廣播電台,可視為以MP3格式製作的blog,收聽者可運用RSS(一種通訊協同格式)訂閱下載,再在iPod或其他攜帶式MP3隨身聽上收聽。每個Podcast內容不同,可含音樂播放、談話節目、語文教學等。例如http://www.beyondjazz.net/
˙音樂社群網站:網友可儲放音樂並與其他樂友交流,看對方聽什麼音樂並寫文互動,MyShare、蘋果的My iTune都有類似服務,Last.Fm還可藉程式幫網友找出相仿的音樂輪播。國內線上音樂網站如KKBox、INDIEVOX也都開發社群服務。
˙線上音樂網站:網友可在線上付費下載音樂,如iTunes Music Store、eMusic.com等。不過許多網站由於版權問題,不開放當地國以外的使用者購買音樂。國內的KKBox則須掛在線上聽,不能下載帶著走。
多聲道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
聯合報╱馬世芳
2008/4/7
(本文作者為作家、http://music543.com 站長、「城市音樂」展演紀錄企劃統籌)
「城市音樂」網站:http://city.music.hinet.net
此刻,或許正是創作音樂有史以來最美好的時代。
唱片市場的蕭條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再聽音樂,正相反──我們時時熱切盼望著好音樂,然而真正值得在乎的音樂,往往不在唱片行裡。青年世代聽音樂的「平台」,早已從床頭音響轉移到電腦喇叭、MP3隨身聽和音樂手機。網路也早已取代電視和廣播,成為接觸音樂的首要媒介。
個人電腦與數位音樂規格普及以來,「生產工具下放」,做音樂的門檻大大降低,讓「素人音樂家」變成了家常便飯。網路的興起,則提供了潛力無窮、成本低廉的宣傳行銷管道。對「個體戶」創作者和獨立廠牌而言,創造音樂的成本可以是史無前例地低,潛在顧客群卻是史無前例地多,如何善用這些條件發揮影響力,全憑各自的才氣和造化。
當斥資千萬宣傳的偶像歌星唱片銷量一路跌破五位數,獨立樂團「熊寶貝」DIY的專輯卻可以靠密集的巡迴演出悄悄賣掉好幾千張,「主流」和「非主流」的界線只剩下有沒有買媒體時段打歌而已。這早已不是一整代人共同擁抱一種音樂類型才能「破舊立新」的時代。「分眾市場」愈來愈細碎,各有各的「粉絲」,不再期待救世主降臨。仔細想想,這樣的狀態,其實是比較健康的。
每個真正在乎的人都會告訴你:原創音樂的「場景」愈來愈美麗愈來愈熱鬧。無論是糾眾搞團、自彈自唱、抑或關在臥室玩筆電,各門各派百花齊放,交織出壯觀的「音樂場景」。相信音樂、在乎音樂的同好愈來愈多,音樂現場演出愈來愈精彩,我們的耳朵愈來愈識貨。過去這幾年,唱片市場或許瀕臨崩盤,中小型音樂展演的場景卻有爆炸性的成長。「天天有演出可看」曾經是一則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它竟已悄悄成真。
所有的革命,都是「從下而上」,沉潛醞釀,等待時機成熟,破土而出,從「地下」躍為「主流」。此刻時機已經成熟,就等那「臨門一腳」。誰能在這個關鍵的時代,結合各方資源,擴大創作音樂的影響力,誰就能讓更多人參與這場革命,讓音樂場景的生命力,上升到不容忽視的高度。
我們能不能期待有一天,音樂場景的見證,不再只有網路上歌迷現場偷拍、偷錄的簡陋片段?能不能讓無法親臨現場的樂迷,不管你在澎湖還是台東,也都有參與、分享這場景的管道?能不能讓音樂人擁有「無實體發行」的通路,音樂終於可以回歸本質,有才華的人不必為了取悅主流媒體而委曲求全?
進一步說,我們能不能讓現場音樂動人心魄的力量跨出Live House的斗室,讓每一個樂迷的螢幕和手機,都成為革命火種?
最近我參與「城市音樂」展演紀錄平台的籌劃,便是希望透過和電信業的合作,解決「無實體發行」的通路問題,同時和音樂人密切合作,在一年內錄製超過50場高品質的現場音樂展演實況,提供線上收看、收聽。相關的收益,則都會支付版稅給音樂人。這是一樁吃力不討好的大工程,然而值得一試,不然,我們如何為這個精彩的時代留下見證?
試想有一天,當我們都垂垂老矣,我們的兒孫也將能夠透過這些紀錄,目睹世紀初的台灣這片生機盎然的音樂風景。你我何其幸運,能夠在這美好的時代躬逢其盛。對於音樂的未來,我是寧願樂觀以對的。
- Apr 07 Mon 2008 21:39
Ready ! 唱片市場馬上就會好? 這是最好的時代? 之 花很迷惘
多聲道時代》市場重整 唱片行絕處求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